English

谁是吉娜

1998-04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西蒙·勒戈尔突然失踪了。警方在他的写字台上找到一个打字文本。它像是西蒙教学用的语法书,又像是西蒙的日记:内容荒诞无稽,和一般教科书那种通常惯有的、无关痛痒的传统大相径庭。它记述了西蒙在找寻“吉娜”的过程中碰到的一连串异事。这当中似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,又似乎在传递着某种消息。后来,警察在一个废旧库房里找到一具“女尸”,这和“课本”里发生的事一模一样,“女尸”很像西蒙……

《吉娜》这部小说中的“主要叙事”是一桩凶杀案。这个“课本”,也就是整个案件的旁证材料,构成了《吉娜》这部小说。似乎作者把它摆在读者面前,只是为了让读者一起来猜谜语,一起来破案子。

然而,这种线索只是一种迷惑人的手段,并没有贯穿在作品的核心之中。

事实上,作者对另一种东西远比凶杀案的真相感兴趣得多,姑且把它称为“叙述手法的文字游戏”。小说的第一章到第五章,是“西蒙”的第一人称的叙述;第六章到第七章,是“西蒙”的第三人称的叙述,其间有两次竟然出现了第一人称的叙述。第八章是一个女性的叙述。“我”变成客体的“他”,又变成女性的“我”。“我”是谁?我,我还是我吗?西蒙的陈述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样的潜台词,这就需要读者我们去煞费苦心,去周折推详,去浅斟慢酌了。

这部小说标题的原文“Djinn”,拉丁文意为“神怪”、“精灵”;而这个词同时又是书中的人名以及几个人物姓名的谐音。这个题目暗示出整部作品的结构和主题:作者塑造了一个人物之后,又用改变外貌特征、年龄、职事、性别男女等办法把人物具象描绘得扑朔迷离,教读者恍恍惚惚:西蒙是谁?吉娜又是谁?真有人死了吗?

《吉娜》描摹了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世界。其中不存在完整的、条理分明的、合乎逻辑的情节。你说环环相扣么,它又若断若离,一个个纷乱而又矛盾的景象不断出现,一连串的谜、愈来愈复杂的问题……直至小说结尾,时间变了,地点变了,而故事仍在发展。

这部获得意大利蒙德洛文学奖的作品,由南山先生翻译,被收入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《法国当代文学丛书》。它的作者是法国“新小说”派的代表人物阿兰·罗伯—格里耶。这一派的小说家极力主张“小说就是小说”,在创作中不能用“任何文字以外、在文字出现以前的东西来支配文字”,要把小说从描写“奇遇的文字”变成“文字的奇遇”,不要把统一的认知、思维的模式强加给读者。

罗伯—格里耶倡导一种深思熟虑的阅读——“法本无法、无法有法、法乎其中”的境界。他小说中启示性的关节往往就在总标题里,或蕴藏在一个场景、一个画面、一句话、一个字里。这无疑给读者带来了想像的余地,正是这个缘故,他的小说引起了读者世界的广泛议论和空前强烈的兴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